English

党和政府关心支持 社会各界热情援助特困生要自立自强奋发向上

伸出援助之手(之九)
2000-09-0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引导学生变伸手要为出手挣昆明理工大设勤工助学岗位九百个

本报昆明9月5日电(通讯员曹建军记者徐冶)新学年刚开始,昆明理工大学就为贫困生提供了900个勤工助学岗位。

昆明理工大学面向全国招生,生源主要来自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在校学生约15000人,贫困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0%以上。每年新生一入学,学校就要建立贫困生档案,在“助”字上为贫困生做实事。他们一方面坚持助学金与勤工助学挂钩,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广泛联系勤工助学岗位,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自立自强意识。

为了多给贫困生上岗劳动创造机会,学校除了校内安排食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管理和打扫卫生、发报贴报等劳动岗位外,还组织贫困生走出校园,先后为近百家厂商进行产品宣传、派发、收集资料等活动,从中获得180万元的劳动酬金。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为贫困生提供家教机会。目前,校内外有900多个固定岗位专门提供给贫困生,他们每人每月可获得80至120元的勤工助学酬金。许多贫困生不仅完成了学业,还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进步,学习成绩也明显上升。贫困学生中写入党申请书和加入党组织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学生。在今年毕业的贫困生中,有30多位考取或免试推荐为硕士研究生。96级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学生李才巨,来自湖南农村,家境贫寒。他在学校除了每月有100元的“红河助学金”资助外,还得到学校安排的计算机辅导勤工助学岗位,每月还可挣100元,基本解决生活费用。最近,李才巨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毕业生,免试推荐到清华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校决定他过去的贷款全部免还。

提供五百余助学岗位贫困生顺利跨入郑大校门

本报郑州9月5日电(记者崔志坚)记者日前在郑州大学材料工程系见到新生张涛,他欣喜地向记者讲述了报到那天的情景。

8月31日,张涛匆匆踏进校园,远远望见新生报到处的红色横幅,却停下了脚步,他担心被拒之门外。张涛的母亲瘫痪在床,父亲左臂伤残,家里为了他上学已是债台高筑。他带的1200元学费,700元是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东拼西凑借来的,其余500元,是村委会开会讨论后,对他这位全村第一名大学生的奖励。就这样离应交的学费数还差不少。

陪同张涛前来报到的村支部书记说明情况后,材料工程系党总支书记淮建利亲切地把张涛叫到身旁,一边给他办手续,一边安慰他:不用担心,到了郑大,就像到了家,这儿有专门为困难学生开设的绿色通道,保证不会让一个新生因交不起学费而无法上学。仅仅几分钟,张涛就办完了入学手续。

“截至9月1日晚7点,郑州大学南校区已经顺利接收困难学生近50名,新生报到工作接近尾声。”正在办公室整理新入校特困生相关资料表格的学生处处长费鹤祥介绍说,扩招之后,今年入校本科新生达到3800名,创历史新高,考虑到今年全省夏旱秋涝,4000多群众受灾,学校对接收困难学生入校作了细致安排,学生处还专门召开了各院系负责人会议,建立了入校困难新生情况快速反馈渠道。目前已为这些困难学生提供了500多个勤工助学岗位,学校已经做好准备工作。一周之后,他们将按国家有关规定给学生发放奖学金,奖学金最高达3100元,受奖面达50%。

千方百计四处组织四川大学勤工助学办法多

本报成都9月5日电(记者余长安)四川大学建立减免学费、特困补助、奖学金、贷学金和安排勤工俭学五位一体的困难学生资助保障体系,全校连续十年无一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四川大学是首批招生并轨的重点大学。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学校除多方面筹集资金,使每一个有经济困难的学生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资助外,还千方百计为特困生安排勤工俭学岗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部分解决生活困难。其中2500人通过学校安排勤工俭学共获得了100多万元的资助。近百名特困生入学没带钱,以后也无家庭经济来源,完全靠学校的资助保障体系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为了争取社会广泛关心经济困难学生,四川大学经常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培训、中小学生家教、推广实用科技、地方资源的开发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既支援了地方的经济建设,也建立起了多方面的经济联系。学校每年都有由校外单位和个人新设立的奖学金、助学金项目启动,项目总数达200多个。

除了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以外,四川大学学生工作部等部门还通过周末送电影票、联欢舞票,节假日送礼物等形式,关心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规定,贫困学生选修技能课、学微机上机等需要交钱的项目,一律免费;学校专门举办贫困学生周末外语补习班,让外语没有达到4级和6级水平的贫困学生免费学习直到达标为止。

广西民院重自强勤工助学故事多

本报南宁9月5日电(记者刘昆、广西日报记者贺波)据统计,广西民族学院的贫困生占全校本科生人数的43.5%,特困生占15.8%,均高于国家规定的20%和15%的标准。其中,贫困生比率最高的是民族预科部,他们大都来自广西49个“老少边山穷”的国家及自治区级贫困县。

如何面对面广量大的贫困生问题,在学校千方百计实行特困补助、临时困难补助、减免学费和争取社会资助等多种形式的经济资助的同时,贫困生自立自强、勤工助学也涌现出许多动人的故事。

民俗学九八届的李梅祺同学,大学四年没回过一次家,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在学校,她利用课余帮助老师做家务,整理教材,假期则去建筑工地帮人做饭,加上勤奋学习得到的专业奖学金,靠这些收入,这位含辛茹苦的少女不但完成自己的学业,还每月寄回家里50元钱,供妹妹读中学。

化学系的陈绍景同学,与哥哥同在民院读书,家境十分贫寒。为了让哥哥安心读书,他瞒着父母向学校提出了休学申请。学院同意了他的申请,还由院团委拿出希望工程项目资助他的哥哥,1999年春他与另外一位特困生成为广西高校最先走上休学自助之路的学生。这以后,他到过南宁、深圳、东莞等地打工,与人一起贩卖过西瓜、木薯等。经历种种磨砺,今年春,他揣着属于自己的血汗钱回到自己深深依恋着的校园。

来自老区东兰县的韦世威同学是家乡的第一个大学生,父亲去世,母亲老迈多病。这位性情爽朗的小伙子只能自己当“父母”,要钱也只能向自己要。入学时间不长,但南宁很多建筑工地上都洒过他的汗水。他说,贫困生首先要摆脱潜藏在心底的自卑心理,以快乐的心情搬走求学路上的“绊脚石”。品学兼优的他从自己的奖学金里拿出一部分,在班里组织了面向本班贫困同学的“贫困生活动基金”,还经常举办贫困同学座谈会,为的是要带动更多的同学勇敢地面对和克服困难。他告诉记者,尽管求学的路上还有很多困难,但感到自己未来的路一片光明。

浙工大近四成学生投入勤工助学大潮

本报杭州9月5日电(通讯员朱毅灵记者潘剑凯)在浙江工业大学,勤工助学并不是贫困生的“专利”,在学校“勤工助学托举明日辉煌”口号的引领下,近40%的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挥洒汗水,增长才干。

浙江是全国较为富裕的地区,浙工大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较好,勤工助学曾一度因与“贫困生”相联系而受到学生冷遇。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无论你家境或贫或富,未来的路只有靠自己走,社会对你的接纳不是看你的贫富程度,而是看你对它的适应程度。而勤工助学正是为每个学生平等地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机会。

观念上的障碍冲破了,一批批家庭经济情况各异的学生充满自信地加入勤工助学的行列。浙工大将勤工助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出台了“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校团委专门成立了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各学院也成立了勤工助学办公室。勤工助学活动丰富多彩,有校内的助学助研、后勤服务、公益劳动及实验室、校办产业的生产活动,还有校外的家教、技术服务、产品推销等。学校还在多家企业开拓了勤工助学基地。为了保障勤工学生和用工单位的双方权益,勤工助学中心还对勤工助学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建立跟踪反馈制度,收到了良好效果。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浙工大学生参加校内岗位勤工助学就达3100人次,参加校外岗位达2551人次。目前,学生勤工收入已占学校每年学杂费的5%左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